作者:最亮渣渣星
这个夏天,雪糕都去当刺客了,
穿越三百余年的菜刀,
却折在了一瓣蒜上。
01
张小泉遭遇百年“困”局
说起菜刀,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中,描写厨具那一章节时,开篇对菜刀的描写——
世界上,大概可以说,只有中国,只有一把厨刀便独闯天涯。
在食物的江湖,
刀,练就也见证了厨师的功夫。
中国菜刀一刀多用,
可剁,可砍,可切,可片……
可以说,中国菜刀就是专为中国菜专门形成的。
……
看,千百年来,中国菜刀在中国菜面前,都是Allin的,就像两根筷子能夹起天下、一把勺子能捞起乾坤一样理所当然。
而早在春秋时代,著名厨师庖丁,也通过手中一把刀,一把最普通的铁刃和最常见的木柄制成的刀,实力演绎了“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出土的明代菜刀
所以,当诞生于明朝崇祯元年、已经有岁高龄刀、剪品牌“张小泉”,理直气壮地声称自己的菜刀并不能拍蒜的时候,所有中国人是震惊的。
就像家里的筷子突然说只能夹素食一样。
如图所示,一位消费者自己在家做菜时顺手拍个瓣蒜,“张小泉”菜刀立即断了,客服说:我们家的刀就是不能拍蒜,这可不属于质量问题。
这种反常识的表述,立即引发网上热议。
“中国人做饭哪有不拍蒜的?”
“不能拍蒜的刀,是装蒜的刀。”
“连拍蒜这个场景都做不到,还算什么中式菜刀?”
更尴尬的是,张小泉负责人称或会立即研发拍蒜专用刀。
天呢,您一个多年的老字号,居然现在才准备研发拍蒜的需求,而且好像还是迁就我们似的,那中国人之前多年是怎么做菜的?
后来,很快,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经历,原来,“张小泉”也不能安全地剁鸡腿。
有用户在这个场景下,直接断刀不说,还飞弹而起,险象环生。
之后,拍黄瓜也会断刀……
当你以为,是精细化分工导致的应用场景局限性,不,他们全家族都不支持拍蒜这个场景。
从科学原理上说,他们家的菜刀采用的淬火方式特地强化了硬度,因此降低了韧性。
强化了硬度的优势是耐磨,不需要经常磨刀;但由于韧性不足,因此只适合竖切,不能横拍,一旦横拍就易断裂。
这种取舍的逻辑和说辞,并非不能理解,但中国人一把菜刀走天下的习惯和常识,还是让人觉得很难认同。
不过,更没想到的是,张小泉总经理却抛出了根本原因:断刀,其实是中国消费者不会用刀!
有人扒出了张小泉总经理在今年3月份的发言,他直言:
你们切菜的方式是错的,所有米其林厨师都不会像中国人这样切菜。
这位总经理还得意洋洋地说:“那不是设计感,那是消费者教育。”
看,我们做了几千年的中国菜,现在还轮到他来教育我们了!
讲真,你连蒜和黄瓜都拍不了的刀,到底牛在哪里?
你一商人,产品满足不了基本需求不说,凭什么还要教育消费者?
作为多年的老品牌,是多少代人努力才积累的用户口碑。
我们信的是你祖宗,你凭什么把自己当祖宗训起消费者来了?
你蔑视顾客的底气和勇气是哪里来的?
02
张小泉在美剧中的确出现过,
吓死个人!
事实上,拍,是中国菜制作才有的常规做法。
西方厨师就不会有拍菜这个动作。
双立人家的菜刀也出现过拍断的情况,网友们很宽容,因为双立人菜刀是德国品牌。
但张小泉,你一典型的中国血统啊,当你沾沾自喜地以“中华老字号,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自居的时候,怎么还以米其林厨师的标准来要求消费者了呢?
你别把刀卖给我们了,我们不配用。
真的,卖给米其林厨师吧。
张小泉折的不是刀,折的是民族品牌的脊梁。
精细化分工,的确是西餐工具的逻辑,米其林厨师的标准是25把刀,不同的刀具对应不同的需求,就连切西瓜和切苹果都要用不同的刀具。
而张小泉,也的确被推崇过。
年,恐怖版“舌尖上的美国”《汉尼拔》中,好客的拔叔,为了宴请友人,以不同的刀具,优雅地剔骨、切肉……
手法之娴熟,刀刃之锋利!
只见暗色中,刀面寒光一闪,
映出三个篆体汉字
张!小!泉!
看来,张小泉和西餐,真是惺惺相惜,互为知己,相隔万里,交相辉映。
那些懂得精细化分工的用户,才是真正懂他们的用户!
03
“钟薛高”式以暴利为荣,够了!
《三体》中有句经典的话:
“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张小泉”式的傲慢,不仅表现在质量水准的大打折扣,还表现在试图“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需求削足适履。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价格,“一分钱一分货”,来刷优越感。
这真是又蠢又坏。
比如,张小泉总经理曾在一档节目中,公开表示:
如今菜刀的价格太低了!
菜刀的消费价还在几十元,很多主流刀的消费价才在8块钱到20块钱之间,那根本不叫菜刀,那叫铁片!
我有信心,在未来5年之内,我们中国消费品的家庭菜刀客均价,可能会卖过大关!
讲真,我以为张小晓的总经理是从钟薛高过来的,靠天价忽悠消费者,理直气壮。
你真以为现在还是清朝吗?
是你们张小泉的天下?
真以为没有互联网吗?消费者不知道货比三家?
我花多元买个不能拍蒜不能拍黄瓜的铁片,就为了在厨房贡着吗?
果不其然,张小泉菜刀拍蒜断裂事件之后,竞争对手王麻子菜刀、十八子等,立即启用了直播间。
直播间里什么都不干,就拍蒜,拍的地动山摇,拍的蒜价狂涨。
每一刀,拍的都是张小泉的脸。
04
国货当自强
事实上,国货潮牌,在近几年中,逐步成为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品牌阵营。
这是因为,大部分国货品牌,已经告别了质量低劣、气质老旧、俯视消费者的旧时光,在市场化竞争中,完成了新的蜕变。
再加上国人愈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自信,使得老字号即重拾老顾客信任,也收获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无论是新国货花西子、百雀羚还是老品牌海鸥、李宁、回力,都在市场上拥有众多拥趸。
对于老字号和国货潮牌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年代”。
这也是为何,当张小泉突然接二连三地抛出傲慢言论,会令消费者如此地集体愤怒,大家觉得被空负了!
觉得又回到了被“大牌”国货黑脸教育“爱买不买”的年代。
反思张小泉式失败,有两个原因。
一,盲目逐利,疏于品质。
从财报数据来看,张小泉的投入重点,更多地放在了营销层面。财报数据显示,年,张小泉销售费用达1.17亿元,是研发投入的5倍。
年第一季度,张小泉销售费用为.68万元,为同期净利润的2.75倍,同比增长74.37%。
高额营销、疏于研发的代价就是,质量不过硬,虽然赚得盆满钵溢,也随时可能跌得惨重。
二,透支老本,疏于品牌。
张小泉和钟薛高,都具有高售价的特点。
剃除产品本身需要的成本投入,售价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品牌溢价。
张小泉依然仰仗着余年创下的中华老字号,不断透支,而当下的品牌形象却根本讲不出新故事。
反而是现任总经理凭借迷之自信演变而来的傲慢,令其品牌形象大受打击,美誉度也会在短期内难以回血。
不要忘了,拥有数百年历史,可能确实积累了无数信任和口碑,但是,当现任经营者自大傲慢、不思进取,消费者还是会立即转身离开的。
此前,全聚德、狗不理包子,都曾因质量问题、性价比不高、服务冷漠,而业绩下滑。
全聚德的负责人当时就留下一句话:我们不能当消费者的敌人。
“张小泉”,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离“黄泉”,也不远了。
说到这儿还是要提一句,张小泉最初确实是以剪刀工艺为主业声名鹊起的。
在杭州,至今还有“张小泉剪刀博物馆”。
“一剪在手万事不愁,万事不愁一剪在手”,这是写在张小泉牌匾两侧的一幅对联。
要想接下来“剪断”愁绪,而不是被一瓣蒜折服,建议“张小泉”学习一下同仁堂的古训: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时间能带走一切,时间也能沉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共勉。
END
迈道传媒
每个人生都会发亮
迈道负责记录你的那束光
留言联系我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空间,如有冒犯,即刻删除
设计:财神
美监: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