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大蒜,最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大蒜早已跟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除了吃,我发现生活还经常会说到一个词,那就是“装蒜”,一般形容人装腔作势,装糊涂等等。
比如我们总说,“少跟我装蒜”,甚至还有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是蒜呢?葱和姜肯定就不服了,我们葱和姜不香吗?那么“装蒜”一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背后有什么特殊隐喻?
关于“装蒜”这个词,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在某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察,路过一片田地,发现青蒜苗长势旺盛,十分可人,于是顺口称赞了几句,当地官员暗自留心记下这个事情。
到了第二年冬天,乾隆又到这个地方巡察,可是这个时候蒜苗还没长出来,当地官员灵机一动,找来很多水仙花充当蒜苗,种在地里,乾隆路过的时候,远远看去还似一片绿油油蒜苗,龙颜大悦,当即给官员升了官。
从此就有了“装蒜”一词,用来讽刺人不懂装懂,弄虚作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装蒜”并非什么好词,类似于现代的“装”之类的,算是骂人的意思,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喜欢这种,其实无论装什么,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当然乾隆这个故事只是一种野史传说,算是给“装蒜”一词找到了理论出处,但其实一些词汇的诞生和用法,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老百姓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体现,有个逐渐诞生的过程,并不一定就是从乾隆这来的。
其实“装蒜”这个词,在中国早就有了,就是含义不一样,在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大蒜也是一味药材,可以壮陽气,中医理论认为,人如果缺乏陽气,就会虚弱、生病等等,因此有很多方子来给人补陽气。
古代有一种补陽气的方法,那就是人在兜里放些蒜,这就是最早的“装蒜”,甚至国外也有身上带些大蒜驱邪等等行为。可见无论中外,早就有“装蒜”的行为,可谓历史悠久,大蒜能长伴人类好几千年,也是有原因的。
而古代在身上装大蒜以壮陽气的行为,跟现代“装蒜”的含义,其实也并非没有联系,你想想,人要是陽气壮,底气足,红光满面的,是装不了的,只有陽气缺乏,底气不足,才会装腔作势,是体虚、气虚、心虚的表现。
正是因为虚,所以人才要多“装蒜”来给自己补陽气。这是传统中医理论跟人类行为的契合的一个表现,这大概就是“装蒜”一词背后的特殊内涵了。不是葱和姜不香,而是大蒜壮陽气效果更盛一筹啊。
我是咸鱼道长,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