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4940.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腊月,故乡的田野好像要歇一口气,它们安静了下来,只有来自远方的北风正梳理着路边发亮的枯草,山岗的松林、杉林和杂树,发出呜呜的鸣声。枯黄稻茬立在结着冰花的空阔水田里,没有冰花处的水面起着阵阵涟漪。远远看那稻田、溪流、山岗边上的田埂和乡路,被北风吹得光静而又泛着浅浅的白色。冬天的景色有些萧瑟,更多的是悠远而苍茫。不时有几只鸟雀从天空飞过,不知道它们是快乐还是忧伤,我只担心它们那一身浅浅的羽毛、温热的体温,怎能敌得过这铺天盖地的严寒。
这时候,故乡小镇上异常热闹,人们正为准备过年而忙碌着,丝毫感觉不到寒冷的存在。特别是准备过年食品的忙碌,将一年的劳作化作了口腹的满足,就使得这份忙碌中增添了一份喜气。特别是那些原汁原味、朴素的食品源于乡土的滋养,散发着自然芳香,更多的是带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意味。
手工主食
故乡的挂面是过年时家家必备的年货。故乡产的小麦面经过揉面、切条、盘条等一系列程序的手工操作后,绕到箬叶杆子上,然后上架,再拽拉到两米多长,让太阳晒干。晴朗的上午,顺着中字街到北街口人家门口望去,近三十多座挂面架子一字排开,每座架子上如有无数根初春柳丝迎风晃动,在阳光下交错闪亮。
过年总是把挂面作为早饭,有健康长寿,常吃常有的吉祥寓意。煮法很简单。白水烧开,放进挂面,过一次水后再开水煮熟,捞起半碗,浇上清炖的老母鸡汤和葱丝称为“鸡汤下挂面”;浇上用肉丝、白干丝、鸡蛋饼切成的丝,加香油、猪油、蚕豆酱、辣椒酱炒出“肉臊子”,撒上小葱段、青蒜叶、胡椒粉,倒上一勺老陈醋,称为“肉臊子下挂面”;放上猪油和水煮好的荷包蛋,称为“鸡蛋下挂面”。这样原味的乡野美食上了饭桌,混合着老白干的酒香,在远远近近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中,让大年从清晨就荡漾着浓浓的醉人暖意。
年粑粑和挂面是好“搭档”,它们经常在一起煮。泡年粑粑需要冬至前的井水,据说这样可以长久保存不变质。将秋天收获的新糯稻和新籼米按比例搭配,用水磨磨成稀湿的米面,放到布上用草木灰吸干后,在大锅灶上蒸熟。蒸粑粑时锅沿加上一圈稻草编制的“锅圈”,能增加锅的高度,让锅盖盖的严严实实。蒸熟后的米面要经过揣揉,做成茶杯口粗细的圆条,冷却,切成两厘米厚的圆粑粑,最后放进大缸用井水里浸泡。想吃,就捞上几个,煎、炕、煮都行,口感细腻、粘糯、劲道。家家户户的年粑粑从过年一直要吃到惊蛰节气。
春耕农忙,每天早晨切上一大块过年还剩下的瘦肥相间的熟咸肉就着,吃上两大碗挂面煮年粑粑,赶着春牛去耕田,直到中午肚子都不会觉得饿。
咸香腊肉
冬晴时的水塘和小河边热闹繁忙。为了迎接新年,除了日常的洗涮,人们还要清洗青菜、萝卜,用来腌菜、泡菜;清洗猪肉、鸡、鸭、鹅、鱼,为了入冬后腌腊肉。水岸石条上都是洗菜的人,有时来的不凑巧就要慢慢等,这样也好,可以趁着空闲唠嗑儿谈心。猪大肠、鸭、鹅比较难洗净。猪大肠需要吹了气后在不远处的场基上滚柴灰,再用麦面揉洗,鸭、鹅则要耐心的拔毛。
故乡腌腊肉统称腌“咸货”,细细数来,花样还真不少,咸鸭、咸鹅、咸鱼、咸猪肉、咸猪腿、咸猪耳朵皮、咸猪拱嘴、咸猪大肠、咸猪蹄……,腌咸货很简单,将肉放盐,在瓦钵里腌上两个多星期,等天晴用细麻条系好,挂起来晒干。从盆子里移出去晒的过程俗称为起卤。晒腊肉的地方很多,树枝丫上、拉起的绳子上,家家户户门口的墙上订几根铁钉……,将“咸货”挂起迎着阳光晒,渐渐地,肉肥的地方滋出了油,精瘦的地方呈浅浅的赭色,结着白白细细的盐霜,单纯的咸香和阳光的气息混合在一起的香味,远远就能闻到。
无人时,鸟雀喜欢啄食人家正晒着的咸货,它们聪敏且相互照顾,当一只发现可以吃个满嘴流油的机会时,就会呼来一群享受美味。因此,每块咸货上都会绑有一小块红布或一块红纸,让布和纸随北风飘起,恫吓这些馋嘴的鸟儿。
晒好后的腊肉,从腊月里吃起,直到年后的春天。经了霜的蔬菜炒半熟,放在锅里和几块咸肉或咸鸭一起煮;咸鸭或咸鹅块放上干子、黄豆用水蒸;咸鱼则切块用辣椒、生姜、大蒜加油煎出,也可以伴以辣椒酱、黄豆酱、生姜、大蒜、猪油蒸出。这些做熟的咸货,香味扑鼻,鲜咸得当,吃饭就着,谁都能一口气吃下几大碗饭。
每户人家制作年夜饭的卤菜都少不了咸货,把它们细心切出,按种类一块块整齐码在不同的碟子里,称为冷盘,过年期间就酒待客,又好看又郑重。
农家零食
山芋糨子取材经济,做法简单。将煮熟的山芋趁热切成细条;也有将熟山芋放入芝麻一起揉,做成饼状再切成细条之后晒干。晴天,村庄家家门口都用簸篮晒山芋糨子。晒干的山芋糨子不炒也能生吃,甜甜的,只是不容易咬动。除夕前,大铁锅放上细沙烧热,放入山芋糨子和花生一起炒熟。这种零食甜、香、脆,可让拜年的孩子抓满口袋,剩下的放在洋铁皮桶里,留到年后慢慢的吃,一直吃到二月二。
用黑白芝麻、花生、冬米拌糖丝做成的黑切、白切,以及花生糖、姜汁糖,用的糖丝都是大麦芽熬制成的,做出的糕点不沾牙、不齁人,粮食的香味足。年前从合作社或商店各称斤把,大年三十守岁时和大年初一摆在桌子上。它们其中一样配上一斤红糖,用报纸包成的三角样包,顶端夹一小块红纸,再用两根稻草捆扎,作为去老表、舅爷、姨奶、姑奶等亲戚家拜年的礼品,特别受欢迎。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零食是俗称泡子的爆米花。抓一把往嘴里塞,细腻蹦脆、入口即化、米香四溢,能吃出一种无牵无挂的感觉,真过瘾。过年炒的冬米泡子是伴肉馅做肉圆子,那是我当时吃过的最鲜美菜肴。冲一碗滚热的红糖水,洒一把冬米泡,甜甜的喝着,也是冬米常规的吃法。
记得,年前炒泡子的人家很忙碌,挤满了需要炒泡子的人。炒泡子人家的小姑长相端正,脸上、衣服上粘了黑黑的锅灰,帮大人们忙前忙后,却不时被她母亲呵斥着,排队等候的我看到这些,内心还真有些为她忿忿不平。
如今,我记忆里的那些过年食物散发着小时候故乡的香味,怎么也挥之不去。(作者:戴舒生发表于年《中国工人》杂志第一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