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大方县鼎新乡长丰村点荞田坝,杨柳青青,桃花绽放,春意浓浓。蒜苗基地里,大片大片的蒜薹耐不住一冬的沉默,在春风的吹拂下不经意间破节而出,给寂静的点荞田坝带来了些许生机与活力。3月12日,记者走进点荞田坝,只见绿油油的大蒜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抽薹、分级、捆扎,忙得不亦乐乎。“自己种的蒜薹口感就是不一样,辛辣、水份足。我种了4亩多大蒜,一天能抽薹60斤,按目前的市场价5元一斤计算,每天可卖元。”正在给蒜薹分级的村民李会仁,看着绿里泛白的蒜薹,忍不住往嘴里送上一根,咂咂嘴。
据悉,为拓展销售管道,增强群众发展信心,该村帮扶单位与村合作社主动出击,通过走访对接,推动蒜薹进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超市、进企业。
“陈合秀42斤、李会清33.7斤……”
“主任,33.7斤四舍五入,给我算40斤嘛!”
“不行,再去抽两根补上……”在蒜苗基地大田一侧,长丰村合作社正在给村民采摘的蒜薹过磅,双方之间的调侃充满了对丰收的喜悦。
“眼下,正是蒜薹采摘的关键期,及时采摘蒜薹,不仅能卖好价钱,而且可加快蒜头的生长速度。这几天参与抽薹的村民有20余人,每采摘一斤蒜薹,合作社支付1元工钱。”长丰村合作社负责人周顺明介绍。
据悉,为了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去年9月份,长丰村通过村级合作社带头,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亩,发展大蒜种植,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发展了村级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我去年栽种的3亩大蒜,因为栽种时间有点晚,蒜薹个头还很细,现在抽薹不划算。趁闲,在合作社的蒜田里打工,每天轻轻松松地就能抽薹60左右斤,可挣60元钱呢。”村民朱珍群开心地说。
待蒜头全部采收完毕,该村将在大蒜地里栽种辣椒,让“蒜你狠”未走远,“变态辣”又来袭,做好“双辣”产业的无缝衔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维维通讯员黄义荣李蕾编辑王琳编审胡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