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腊八节,
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小篆的“臘”,左边是肉,
表示祭祀用的肉类;
右边是巤(liè),表示“臘”的读音。
后来,这个字简化为“腊”。
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也被称为“腊月”。
00:52腊八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节令,虽然天寒地冻,万物凋零,很多动物也处于冬眠状态,不吃不喝,但是作为人类,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觅食的脚步。
寒冬腊月里,我们依然吃得很香。
今天特别推荐两本新书《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及《一年好时光--诗与博物日历账本()》,过一个书香腊八节。
寒冬腊月,又临近年终岁末,学生要复习考试,上班族要做总结、评奖惩、做规划,忙碌了一整年,感觉身体和精神都累到了极限。但是你看,过完腊月就是春节了,马上就要春暖花开,新的一年开始了。那么,与其在旧年里挣扎,不如展望新岁。时间都去哪里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一年好时光:诗与博物日历手账本()》,方便我们记录生命的点滴。
(插图翻拍)
腊八粥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寒冷的天气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融入了家人爱心的腊八粥,真是从身上暖到心里。那么,问题来了:腊八粥是用八种材料熬成的吗?
腊八粥一般是由江米、黄米、白米等各类米,大豆、芸豆、豇豆等各种豆类,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圆肉等各种干果熬制而成,不过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原料选用会有一些差异。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腊八当日,寺院和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的做腊八粥。而明代的腊八粥,按照《明宫史》所记,将红枣搥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清代熬腊八粥也十分流行,雍正皇帝时期,每到腊八节,雍正就会命僧侣在雍和宫中熬制六锅粥,依次供佛用,呈宫内食用,赏赐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施予百姓。《红楼梦》中也描写了当时熬制腊八粥的方法,即各色米豆加五种果品(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
(插图翻拍)
涮羊肉
小寒节气前后的羊肉肉质鲜嫩,热气腾腾的火锅,是不可错过的冬日美食。
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中国,在上古时代就有火锅。火锅的前身“鼎”,是上古时代贵族做饭的常用器具。当时的鼎呈圆形,三足支撑,做饭的时候,就在三足下架柴烹煮肉食。为了保持鼎受热的稳定,人们又在鼎腹下加了一个圆盘,里面放上点燃的木炭,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陕西宝鸡市郊一座周朝墓中出土过类似火锅的鼎,里面铸了几个字,讲述了这个鼎的来由,大意就是鱼伯(鼎主人的名字)不敢吃冷食,妻子邢姬就命人做了一个带火的鼎。这算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火锅”实物。
唐宋时期,围坐火锅吃涮食较为盛行。宋代林洪有本食谱,里面就介绍了和友人一起吃火锅的场景。元代蒙古一带也很流行吃火锅,用来煮牛羊肉。清朝乾隆皇帝也爱吃火锅,当时的宫廷菜里就有“野味火锅”,用料是野鸡等。
(插图翻拍)
腊八蒜
我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节这一天腌蒜的习俗,腌出来的蒜叫腊八蒜。为什么要在腊月初八这天腌蒜呢?传说过去做生意的人要在腊月初八这天算账盘点,称为“腊八算”。债主去欠账的人那里收账,又不好意思直说,就泡了蒜送上,因为“蒜”和“算”同音,意思是提醒对方年底了该算账还钱了。北京有句老话:“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腊八蒜的腌制非常简单,材料只有两样——蒜和醋,方法也十分简单:
(插图翻拍)
糖瓜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月二十四则是南方的小年,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二十三,糖瓜粘”,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为主人多美言几句,人们在这一天会用又黏又甜的糖瓜供奉灶王爷。
糖瓜就是麦芽糖粘上芝麻做成瓜形。麦芽糖吃起来很甜,但制作时并没有加糖。那它的甜味是从哪来的呢?亲自动手做一次就知道啦。
(插图翻拍)
香菇
香菇是一种耐寒的蘑菇。低温环境下,生长出来的香菇香气浓郁,肉厚味美。如果天气忽冷忽热,香菇的菌盖表面就会裂开形成花纹,变成“花菇”。香菇不仅可以新鲜食用,还可以做成干香菇储存起来。
(插图翻拍)
腊肉
腊肉是很多地方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年货。天气寒冷,光照充足,腌制的腊肉更容易保存。腊肉炒冬笋、腊肉炒蒜苗、腊肉炒青椒……都是经典的下饭菜……
(插图翻拍)
古人在腊八节里干什么?
古人有腊月藏冰的习俗。在腊八前,人们要凿冰,把冰凿成一尺见方的冰块。到腊月初八这天,就把冰块放进两丈深的冰窖中,然后把那些要等到入春以后才拿出来的食物放在冰块上,最后把冰窖封上。这样水果等易腐烂的食物就可以保持新鲜了。之所以要在腊八藏冰,是因为腊八前后的冰质量最好。
在清代,藏冰已成为朝廷的定制。清朝宫廷非常重视藏冰,藏冰的工作由工部负责。当时紫禁城内有五座冰窖,其中四座各藏冰块,另外一座藏冰块。到了夏日,就要把冰块从冰窖中取出,进献给宫中使用,这就是所谓的“进冰”。藏冰,是为了春夏天气暖热之后取出来制冷。所以人们在夏天也可以吃到冰镇水果,甚至可以用冰块来降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张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