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孩子顶着烈日烘烤在工地里头搬砖,这场景任谁见了都会忍不住唏嘘一番。单小龙就是这样一个人,18岁的年纪却像28岁的老包工头一样穿梭在工地当中,干着那些又脏又累的活。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孩子是因为不学无术才早早进入了社会,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单小龙的成绩非但不差还十分优异,甚至在高考结束之后,他以的高分成功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一、宁夏的寒门子弟
单小龙出生在宁夏的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大本事,平日里只能靠做一些零工来贴补家用。然而父亲在一次意外中伤到了腰没法再干重活,这下子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头上。
母亲没学过手艺做不来精细活,平日里就只能帮着邻居收菜。可村子经常大旱水淋淋的蔬菜很少,人们种植的大多也都是蒜苗之类的香料。一般人家闲暇之余就自己收了,哪还需要别人来帮忙?
不过乡里乡亲的该帮还是要帮,他们都知道单妈妈要养家糊口,所以平日里就算是没有几兜菜,也会请单妈妈来帮忙。可即便是这样收入也没有多少,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单妈妈赚来的钱最多只能保证家里人不饿肚子,可家中有三个孩子,他们的学业也不能放弃,这无疑是给原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大哥只好选择辍学,将读书机会让给了弟弟妹妹。
辍学之后单大哥就外出打工去了,他年轻气壮也肯吃苦,所以有很多地方都愿意要他。而他拿到的工资大部分都分给了家里,自己只保证一个“温饱”,家里人看着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单爸爸自觉亏待了大儿子,可眼下更重要的是将另外两个孩子培养成才。考虑到乡下的学校没有好的教学条件,父亲心一狠将孩子们转送到了镇里的学校读书,每天就骑着一辆破旧摩托接送。
从家里到学校一共有20多公里,但单爸爸却风雨无阻,每天都坚持送孩子们上下学,而这么一送就是整整10年。单小龙把家人的辛苦都看在眼里,他没什么可以回报给他们的只能更加拼命地学习。
就这样在父母与哥哥的共同努力下,单小龙考上了宁夏最好的高中。得知这个消息,他们一家人都无比高兴,然而此时却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二、会发光的金子
单小龙考上的高中在省城,是整个宁夏数一数二的名校。先不说这所学校的学费是否能够负担得起,单说从家里到省城的路费单爸爸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为此单小龙很纠结,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这时单小龙的初中校长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很欣赏单小龙并觉得他日后一定会有不菲的成就,于是就主动给了单小龙一笔元的奖金,这下总算是解决了他读书的燃眉之急。
高中学校也注意到了单小龙的家庭情况,所以在替他申请了补助的同时还减免了一部分宿食费用,这大大减轻了单小龙一家的压力。也因此单小龙学习得愈加刻苦,他不想让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失望。
高中三年单小龙几乎是拼了命地读书,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书本几乎都是不离手的状态。在这样的刻苦努力之下,单小龙的每一次考试都是校内名列前茅的,因此他还成了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
一直到18年的时候,单小龙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并且在这场考试中获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录取通知发下来的那一瞬间,单小龙的心情难以言喻,他没有辜负任何人的期望,他做到了!
然而以单小龙当时的家庭环境来看,就算是拿到了心心念念的录取通知书,他也无法负担那昂贵的学费。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自然是不想要放弃的,于是他主动要求去哥哥工作的地方打暑假工。
三、吃苦耐劳地打工人
在去工地之前单小龙都没吃过什么苦,但他却选择了最苦最累的活来干。据悉当时的单小龙,每天都需要抬多公斤的钢筋,从早搬到晚,只有吃饭的时候能够简单休息一会儿。
说实话这种工作量,就算是在工地待了很久的工人,干起来都会比较吃力,然而单小龙却一点怨言都没有。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每天都只靠着包子来充饥,简单补充完就又回去干活了比谁都勤奋。
在单小龙的吃苦耐劳之下,学费最终还是凑齐了,父母对此深感欣慰。之后的他成功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成为了清华名校中众多莘莘学子中的一员。
而今的单小龙,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在读书期间他一直半工半读,学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生活质量也越发好了起来。有时候拿了奖学金,单小龙还会寄回给家中的父母,让他们在家里也能享享清福。
眼看着马上就要毕业了,单小龙在学业上愈加刻苦,大多时间都泡在书里,有时候甚至连吃饭都会忘记。为此身边的朋友常常会调侃他是“书呆子”,不过单小龙倒是不介意,毕竟人各有志。
提起未来单小龙总是兴致勃勃,在他的预想当中毕业之后应该是会留在家乡做一名公务员,或者是在当地的研究院做一名科研人员。总之单小龙大概率是会留在宁夏,毕竟那是养育他的地方。
四、总结
单小龙的求学经历,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励志故事。他不是没想过放弃,只是每每在想的时候身边就会出现一批激励他前行的人。他之所以那么努力,除了不甘心以外,还有就是想要回应大家的期望,没想到最后真的成功了。
所以说贫穷是没法轻易打倒一个人的,只是有些人毅力不足,所以只能半途而废。可凡事都只有努力过后才能知晓结果,不拼一把你又怎么知道荆棘背后不是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