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好几个学生的提问,要如何加强自己的逻辑,工作中汇报、争论、产出或作品包装都因为逻辑太差没办法很好的完成。
总结几个职业生涯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工作沟通困难,不知道怎么说
项目总结困难,不知道怎么讲
内部分享困难,不知道怎么做
职业汇报困难,不知道放什么
作品包装困难,不知道放什么
这些问题每个都可以做一篇独立的分享来做解析,但本质上,它们所欠缺的能力是相同的。盯着一个方向学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效率是很低的。
今天分享的内容,就是关于思维和逻辑层面的内容,也是我这几年分享、教学、工作、设计、学习中都在运用的工具——结构化思维。
这词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网上找到的思维模型和理论也多如牛毛,一个比一个复杂。无论是相关畅销书的鼻祖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还是《直击本质》、《结构思考力》、《思维结构化》、《逻辑表达》这些书,都只是把结构化思维拓展到各个场景,再总结对应的共性和原理。
要想根据看书的方式掌握基本是不可能的(没错,我说的),有些简单的知识概念去穷极本质,反而会让我们的顾虑变多,思维更加混乱。
概括一下,结构化思维就是:
把一个总的问题拆分成若干子项,然后每个子项再向下拆解直至符合情景需要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你们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就一定可以掌握,并且练习一定可以进步的东西。下面我就从举两个不同的场景来简单讲解它的应用。
.工作成果汇报和沟通在一些中大型企业,设计师要根据组织行政需要,不定时进行工作成果或项目的汇报。因为很多设计师就没什么文书工作经验,对这事情压根没有想法,这时候怎么办?
我的想法第一件事一定是构思汇报的整体架构,比如汇报对象很多是高级别领导和我不熟,对我们的业务也不熟,我希望获得的汇报结构又是让他们觉得我的工作很卖力很有价值,那我一定会定一个初级的结构:
简单的自我介绍
主要负责的项目基本说明
项目中的工作内容
项目工作的成果
其它工作的内容
下个阶段工作的计划
自我问题反思和展望
……自我介绍啥的这些基本的东西就不多说,想项目中的工作内容,这种比较复杂的,肯定还要向下拆解,那么根据实际做过的工作,罗列对应的内容出来,比如:
UX用户调研-流程和结果总结
产品交互设计-过程和结果展示
产品视觉设计-规范展示和页面展示
产品的图标设计-栅格制定与成果展示
标注切图整理-内部分享和统一专业流程
……
这个过程就是对重要的东西多做些拓展,对次要的东西做忽略或者减少。当然,目标是获得领导好感,或者你这几个月工作都是些鸡毛蒜皮小事,那也是在这个阶段“添油加醋”。
整理完对应的结构,相信你们准备展示哪些东西应该已经非常清晰了,下一步就可以去折腾PPT了。
2.项目的包装展示很多新手还是初级设计师一直搞不懂项目怎么包装,怎么把不多的页面设计图硬堆出几十上百页的PPT出来。
碰到这种问题,第一步也是构思展示要展示那几个大的模块,比如:
产品基本说明
产品市场分析
产品用户分析
产品结构框架
产品视觉方案
产品页面展示拿产品分析这块举例,假设我之前这部分工作做的非常多,那么再解构它的下级,就可能包含:
业务市场产值分析
行业风口和政策阻力
技术应用和增长预测
业务消费者相关消费指数
主要竞品的优缺点分析
我们产品的市场优势和目标
……
只要按这种方式去整理,任何项目的展示我担心的都是能放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应该怎么做取舍,而不是两眼茫然。
.内部培训分享会前面都是一些比较平铺的叙事,即前后讲解的东西不算关联太强。如果涉及到类似分享会,你要上去分享一些知识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一样要先分解第一级的模块,只不过这次应该要考虑它们前后之间的关联了。
比如我要在内部分享会讲解为什么团队以后切换即时设计,而不是使用Figma或者Sketch,那么这次分享内容的模块大概顺序会这么做:
主流的设计工具云端化说明
Sketch、XD在工作流中的落后
Figma的主要问题讲解
即时设计的相关介绍
即时设计和Figma对比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引入团队使用的方法陈述
当前的缺点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
不要在这个时候过度纠结5WH、WH、MECE、SWOT、5WHY之类的模型,你列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价值,自己能不能驾驭得了通常是一目了然的。如果不满意,你就继续调整到自己觉得合适为止。
用“即时设计的介绍”举例,我要再拆解它的话,那么下级就包含:
即时设计是什么时候做的,哪家公司投资的
即时设计的云端化和客户端说明
即时设计的免费制度优势说明
即时设计的团队协作功能讲解
即时设计的其它重要功能解析
你看,这种分享想要说的细一点,还是可以搞个百来页的PPT,根本是不愁没内容说的。只不过你要站在听众和分享的目标上衡量,进一步精简内容的数量和结构。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结构化思维的作用。采取这种思维工具,你就可以针对一个目标拓展出大量的内容与想法。
当然,有的同学会说我能解构是因为我举的例子我熟啊,分解它们的时候当然容易,要你们自己不熟可怎么办?
这也是不会运用结构化思维的典型特征,因为它不止是帮助我们定制内容,也可以帮助我们拆解和分析别人的方法,然后快速复用。
比如上面的分享,你分享的东西不是软件是别的知识,毫无头绪怎么办?是我就会直接去知乎或B站搜对应知识点的干货和分享,找到我觉得有效的,然后把它们的结构罗列出来,就立马可以拿来享用了……
习惯去拆解成熟优秀案例的结构而不是细节,你就会发现要做任何事情,可以参考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顺带一提,上一次分享我关于Eagle的素材管理,其实也是用结构化的思路构建的,在这个体系里我只需要考虑结构,而不需要去索求其他高级设计师的完整素材目录,那样做毫无意义。
结构化思维的应用会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去梳理问题,促进我们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扑进细节里面。
最常见的就是作品集一点规划没有已经打开设计软件在做封面了……
这种思考的方式是融入到我真实生活中的,它带给我的帮助远超你们的想象。
所以,真想要掌握结构化思维,看完文章后立马就根据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去练习,不要再想着要去看哪些书,哪些视频让我推荐,那都是徒劳的。
实践,才是掌握抽象思维方法的唯一途径……
下篇再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